翔但这并不是最惊人的!
最惊人的是最后形成的规格,竟然到了皮米级别!
在陆羽的论文里面,最后产出的芯片,只有64皮米!
这是什么概念呢?
一纳米等于1000皮米!
如果用米来做比较的话,那就是一皮米等于一万亿分之一米。
而这里的晶体管竟然可以做到64皮米。
这不仅仅是打破了摩尔极限,而且远远超越了摩尔极限。
现如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芯片,也仅仅才2纳米的研究阶段。
1纳米现在的理论阶段都还没有完成。
因为2纳米已经非常接近了摩尔极限,他们只能一次次的去接近摩尔极限。
想打破?
是的,很想,但是没有人做到。
一些材料就比如之前提到的单锗和石墨烯作为储备预估的研究材料。
可真正到实际上的研发,还差的远。
他们根本就做不到。
但是陆羽这里,什么摩尔极限,直接踹开。
什么极限在我这里根本就不是。
越过了摩尔极限制作出芯片!
并且最后的成果,都比现如今且不说量产,仅仅是制造层面都不知道小了多少倍。
仔细一算。
大概就是个六十多倍吧。
而想一下纳米级别芯片的发展?
从15纳米,到7纳米,再到五纳米,三纳米,两纳米。
跨度越来越小,因为所能制造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了。
他们冲不开摩尔极限,那就只能龟缩在这个极限之内,不断的去触碰这个极限。
所有的科研人员都震惊了,根本就不敢相信!
不是不相信陆羽,而是太相信摩尔极限。
这是自从半导体芯片发展以来,从来都没有人打破过的。
有人尝试,但只有失败者的姓名。
而陆羽成功了。
如果一旦成功,这将成为整个半导体行业史诗级的改变!
将整个芯片产业,都改换一片新天地!
芯片可不是说做到小就行了,而且要做到更高的一个能效。
能够在更小的地方,发挥出更大的能量。
就用一个最常见的例子,手机。
如果一个小的芯片,会让你的手机回归老年机,那这个芯片的研发就没有意义。
但是如果一个小的芯片,也比以前的旧芯片更流畅,甚至容纳性,拓展性更强。
那选择谁呢?
特别是在高精尖的产业里面,越是顶级的科研,就越需求更高效的芯片。
所以鹰酱为什么要卡华夏的脖子。
不惜用产业联盟来限制各国对于华夏的技术出口。
就是不希望华夏能够站在顶尖的产业上来。
这样他们就没有办法收割了。
而如果陆羽的这种芯片一旦发布的话,高精尖产业的格局就要发生改变了。
借用汉武帝的一句话来说:从此以后,攻守易形了,寇可往,我亦可往!
不,应该说,寇还没做到,但是我们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