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随:顺应。
②欺:欺骗。
【评析】
李清照有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轰轰烈烈一场,留芳百世,是大丈夫气概。然而平凡和伟大没有绝对的分界线,能够成为杰出的人才,留下惊天动地的事业是伟大的;一辈子老老实实地做人,扎扎实实地做事,显得很平淡庸俗,但这是平凡中的伟大。“平平淡淡才是真”,安于平凡正是大多数人的生活道路。相反,如果心术不正,欺世盗名,纵有名声,也只能是枭雄盗寇之名,甚或是遗臭万年之名,与其这样,倒宁愿做平凡的无名小卒。习忙可以销福,得谤可以销名
【原文】
清福①上帝所吝,而习忙可以销福;清名②上帝所忌,而得谤可
以销名。
【注释】
①清福:清闲安逸的享受。
②清名:太过美好的名声。
【评析】
人人都希望能享清福,清福是指清闲安逸的生活,但实际上,清闲安逸不是人人都能消受的,也是为上帝所不允许的。清闲的环境,容易消磨人的意志,使人失去生命的活力,手足懒怠,脑力也会退化,失去追求,生命也就会走向尽头。君不见操劳一生的老人,是从来也闲不住自己的手脚的,一旦离开他们辛苦奋斗一生的地方,就会很快衰老而体力不济。所以在忙碌中,可以消除那种不应有的清福。
美名也不是一件人人都能拥有的东西,得到名声又往往为名声所累,这也是司空见惯的事。名声太大,会招来祸害,上帝吝惜名声,不愿意随便给予。倒是遭到谤毁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因流言而付出沉重代价。不求美名,可以避免被人嫉妒,不失为一种保全自己的方法。人之嗜节,当以德消之
【原文】
人之嗜节,嗜文草①,嗜游侠②,如好酒然,易动客气③,当以德消之。
【注释】
①文草:文章。
②游侠:轻死重义,云游各处的人。
③客气:激于一时,而非养之有素的。
【评析】
人生的爱好很多,合适的爱好不失为人生一大乐趣,如果爱好成癖,又容易一时兴起,那么就应该加强道德修养予以节制了,以免玩物丧志。
看重自己的名节,爱好华美的词章,甚至愿作游侠之士,本来都无可厚非,但如果为了名节去拼命,为了几句文章辞藻而动怒,甚至借豪侠之气而触犯律条,那就如醉酒而不知节制一样,是性格中的弱点,非予以约束不可,否则就会名节不保,徒给人留下笑柄。一念之善,吉神随之
【原文】
一念之善,吉神①随之;一念之恶,厉鬼②随之。知此可以役使鬼神。
【注释】
①吉神:吉祥降福之神。
②厉鬼:为祸作灾之鬼。
【评析】
善恶之分,全在于心头之念。心怀善念的人,其行为处事总是从善良的愿望出发,故如有神助一般,事事成功;心怀恶念的人,对世界充满恨意,处处行非分之想,结果总是害人害已,似恶鬼附身一样。了解了行善与行恶的道理,那么就不用担心厉鬼害人而总能使神附己,那么还有什么鬼神不能驱使的呢?此就是佛家所主张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梦里不能张主,
泉下安得分明
【原文】
眉睫①线交②,梦里便不能张主③;眼光落地,泉下④又安得分明。
【注释】
①眉睫:指眼睛。
②交:闭。
③张主:作主张。
④泉下:九泉之下。
【评析】
白天,人们来往奔波,熙熙攘攘只为名利而来,或争强斗胜,或玩弄手腕,千方百计去实现自己的种种目标,可是一到夜间,两眼闭上,进入梦乡,头脑再也不能思考,各种意念只能带入梦中去幻想,梦中的人忘记了清醒时的事,身不由己,白日里的故事在梦中大相径庭。到底梦中是真实的我,还是清醒时是真实的我,难以说得明白。就如庄公晓梦迷蝴蝶,醒后不知是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庄公。梦中既然都难以控制自己的主张,死亡时,哪里又放得下心中的迷幻呢?所以佛家劝人一了百了,这样在面对死亡时就可以彻底释怀了。人了了不知了,
不知了了是了了
【原文】
佛只是个了仙,也是个了圣。人了了①不知了,不知了了是了了②;若知了了,便不了。
【注释】
①了了:明明白白。
②不知了了是了了:不知凡事放下便已无事。
【评析】
尘世的功名难以摆脱。很多人为尘世的烦恼和欲望所束缚,放不下许多杂念,心里企盼着得到不少的东西,当得到了,却又奢望着更多的东西,生出更多的非分之想,得不到的东西是不断地期盼,能得到的东西也是念念不忘,结果烦恼丛生、庸人自扰,无端地增添了心灵的压力与忧烦。有些人就躲入山野,过上隐居生活,希望藉此与世隔绝,以为这样就可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殊不知,这是
以为尘缘了了,其实未了,因为心中仍有俗念未放下。要做到真正的了了,只有连放下的念头也排除掉,生于世间而不着于世,这样的人生才能像白云流水,超凡超俗。人我往来,是第—快活世界
【原文】
剖去胸中荆棘①以便人我往来,是天下第一快活世界②。
【注释】
①胸中荆棘:心中自伤伤人之棘刺。
②快活世界:喻心中的舒畅欢喜。
【评析】
俗话说“待人以诚”,直率地袒露
自己的心胸,与人坦诚相见,有什么得意处不妨公开与人说说;有什么失意,不妨打开自己心灵的枷锁,向人倾诉一翻,别人也会以诚心回报。荆棘多刺,做成篱笆尚可,留在胸中挡住交往之门,既会伤人,也可能伤已。人与人之间如果铲掉心中的**就容易得到沟通与交流,友谊、欢笑就会常驻在心间。不必无恶邻,不必无损友
【原文】
居不必无恶邻,会不必无损友①,惟在自持者②两得之。
【注释】
①损友:有害的朋友。
②自持者:能自我把持的人。
【评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们在住房时总是希望选择好的邻居;在与人交往时总是希望选择好的朋友,这其实是一种好的现象。古代有“孟母三迁”的故事流传甚广,说的是孟子的母亲怕恶邻影响儿子,三迁其居以避之。此一向被世人传为佳话。但是真正能够自我把握的人是不惧恶邻损友的。荷花出污泥却一样的高洁正直,一尘不染。因此即使生活在污浊的环境中,一样可以保持自己清白的本性。有外界不好的环境作比较,人可以从中反省自己,才会做事更加小心谨慎,如果有一个坏邻居和品德不好的朋友,正可以考验自己的修为和定力,增强自己的抵抗能力,以自己的言行去感化对方。再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好和坏也不是绝对的,恶邻和损友毕竟不是敌人,或许他们身上会有一些闪光之处可以供你借鉴呢。君子小人,五更检点
【原文】
要知自家①是君子小人,只须五更头②检点,思想的是什么便得。
【注释】
①自家:自己。
②五更头:一夜分为五更,五更是天将明的时候。
【评析】
人们往往最不了解的人就是自己。反求诸已,三省吾身,是君子修身养性的好习惯。深夜五更时,万籁俱寂,经过一夜睡眠,此时记忆明晰,思路清醒,这时间问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想想明天能为社会再做些什么,怎样去帮助他人;而一个品德卑劣的小人,也许正盘算着如何去图一己私利,满足自己的贪欲,所以从此时所思所想就可以判断自己的道德是高尚还是卑劣。不断的反省可以让人不断进步,完善自己,这是古代圣人君子的行为。以道窒欲,则心自清
【原文】
以理听言①,则中有主;以道窒欲②,则心自清。
【注释】
①以理听言:以理智来判断所听到的话。
②以道窒欲:以道德修养来闭塞私欲。
【评析】
有时候,人的言语往往受感情的影响较多,由于情绪的影响,言语会离客观事物很远,偏听偏信会使自己失去主张,只有全面分析判断,才能不乱主心骨。如果不用理智思考,而仅仅听信言辞,那么往往会判断失误,只有将听到的言语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判断正误,才不会失去分辨是非的能力。孟子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亦是此道理。
人都有一定的欲望,渴望得到自己没有的东西。只有正确判断合理的欲求,得到合理的满足,才会保持心清脑明,做一个正人君子。如果任其发展就会离开合理的正道,因为不用大道来约束,就只能使欲魔恣而行,于自身和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先达后近,交友道也
【原文】
先淡后浓,先疏后亲,先达后近①,交友道也。
【注释】
①先达后近:由接触而后相知。
【评析】
在当今社会,人人都呼唤真情,渴望感情的交流,渴望有亲密的朋友。可是交朋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选择得当,则受益匪浅;交友不得当,则祸害非轻,所以要掌握交友的正确方法。一般是先有初步的了解,对合乎心意的朋友再进一步接触,在接触中加深感情,心灵和志趣逐渐接近,最后走到一起而相知。如果刚开始交往,只看表面现象,不作深入的了解,短时间内就彼此打得火热,随即就会降温,那时不互相抱怨才是怪事。所以“先择而后交”,才会交到好朋友,“先交而后择”,只能是形成更多的仇隙。朋友就如一杯茶,慢慢地品味,才能体会个中的滋味。形骸非亲,大地亦幻
【原文】
形骸①非亲,何况形骸外之长物②;大地亦幻,何况大地内之微尘。
【注释】
①形骸:身体躯壳。
②长物:一切身外之物。
【评析】
贪得无厌的欲求,只会使人走向极端;身无长物,才能一身轻,不受束缚而怡然自得。人的生活离不开物质,所以人们总是对物质上的东西有着太多的奢求,往往站在这座山上,觉得那座山更高。按照佛家的说法,人的肉身也是幻而不实的东西,形骸身体都不是亲近之物,既然如此,何况人们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身外之物呢?大地也是沧海桑田,昔日山川成了今天的大海,古代的大海,也许是今天的高山,既然大地都如此变幻,无法把握,那么生活在大地上的芸芸
众生,当然也犹如微尘一样,显得太渺小,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既然如此,那么何不眼界更开阔一些,何必在意那些细微末节,给自己带来心理上的困扰呢?寂而常惺,惺而常寂
【原文】
寂①而常惺,寂寂之境不扰;惺②而常寂,惺惺之念不驰。
【注释】
①寂:寂静。
②惺:觉醒。
【评析】
人的一辈子总会遭遇许多,在经历的诸事中,有时要清醒,有时却要装糊涂。糊涂就是善于藏巧露拙,有大度有气量,不为小事所左右;清醒就是知道事情的轻重得失,从而把握得住事物发展的方向,该争取处要作百倍的努力,该放弃处可以淡泊于心。清醒时要善于观察世事的变化,但不可太沉迷于世事,干扰寂静之心;清醒时还要善装糊涂,对大事明白清楚,对无足轻重的小事则要大智若愚,这才是使生活变得轻松的一种态度。童子智少,少而愈完
【原文】
童子智少,愈少而愈完①;成人智多,愈多而愈散。
【注释】
①完:完整。
【评析】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知识一旦累积得多了,便成为一种负担,人的自然天性便受到破坏,使得内心和外在不统一。所以成人也不妨向儿童学习,感受一下其单纯向上的天性。少与多,这是事物的辩证法,孩童知识少,感情单纯,充满天真的情趣,智慧不受陈见的束缚,所以更能体现生命的向上与美好,孩童常常提出一些令成人受到启发的问题,就是这个道理。成人的知识丰富,智慧也很多,所受的束缚也愈多,所以知识愈多,天性愈迷乱。在生活中,有时就得向孩子学习,保持生命的率真,过得快快乐乐。常思考,多检点
【原文】
无事便思有闲杂念头否,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气①否;得意便思有骄矜辞色②否,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怀否。时时检点得到,从多入少,从有入无,才是学问的真消息③。
【注释】
①粗浮意气:心气粗乱而浮躁。
②骄矜辞色:言行举止中表现出骄慢的神色。
③真消息:真谛。
【评析】
人在无事时,容易产生很多浮躁的念头,这时就要保持清静,明白地思考;而在忙碌时又容易因浮躁欠思考,这种时候如果能冷静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不骄不躁,不浮不虚,办事有条不紊,忙而不乱,就能够将事情处理得更妥当,与人相处得更融洽。行为处事都要常常警醒自已是否考虑周全,要防止只顾一面而失去了另一面。
人在得意时,容易产生骄傲自满情绪,目中无人,这样往往容易遭遇周围人嫉妒,受到打击。所以只有在得意时注意收敛,保持谦虚的本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人在失意时,往往容易怨天尤人,甚至猜疑烦躁,这样往往会失去他人的同情,也使自己失去前进的信心,所以要注意从多方面总结教训,使失败成为成功之母,这搓就能使自己减少失误。脱厌如释重,带恋如担枷
【原文】
贫贱之人,一无所有,及临命终时,脱一厌字①;富贵之人,无所不有,及临命终时,带一恋字②。脱一厌字,如释③重负;带一恋字,如担枷锁④。
【注释】
①脱一厌字:因对贫贱的厌倦而得到解脱。
②带一恋字:因对名利的眷恋而牵连不舍。
③释:解除。
④枷锁:指刑具而言。
【评析】
死亡为人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句号。人的生命历程,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曲折还是平坦,最后都要走向同一个结局。尽管人生来不平等,但在死亡这一点上却是很平等的,没有人能够逃避得了。名利对人的一生来说都显得那么的重要。贫穷低贱的人,一生在贫穷中挣扎,什么财富也没有,死时自然没有什么留恋,反而如释重负般轻松,富贵位高的人,一生享不尽的荣华,用不尽的财富,留恋着没有享完的福,死时也闭不上眼,死也死得不轻松。所以,人们不必把浮华看得太重。透得名利关,透得生死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