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御书房中,朱棣正端坐在龙椅之上,审阅着各地呈上的奏章。
方子言迈着沉稳的步伐走了进来,神色凝重,在距离龙椅几步之遥的地方停下,恭敬地行了大礼。
“陛下,臣方子言有要事启奏。”
朱棣放下手中奏章,抬眸看向他,眼中带着几分关切。
“方爱卿,可是又有纪纲的新消息?”
方子言直起身,深吸一口气,说道。
“陛下,正是。如今纪纲与外部势力勾结愈发紧密,致使周边局势变得极为复杂。”
“臣此次前来,是为了出使周边国家一事。”
朱棣微微皱眉,问道:“出使之事,朕已知晓。你准备得如何了?”
方子言神色严肃,向前一步:“陛下,此次出使任务艰巨,纪纲在背后百般阻挠,他早已与周边各国的部分势力达成秘密协议,试图煽动他们与我大明为敌。”
“臣担心,在出使途中,随时可能遭遇危险,甚至可能在谈判时,面临对方的武力威胁。”
朱棣的脸色变得凝重起来,他手指轻轻敲击着龙椅扶手,思索片刻后说道。
“你的担忧不无道理,可如今朝廷兵力分散,既要防范边境战事,又要应对纪纲在国内的势力,能抽调的兵力有限。”
方子言连忙说道:“陛下,臣明白朝廷的难处,但此次出使关乎大明的生死存亡。”
“臣斗胆恳请陛下,拨给臣一万精锐军队随行。”
“这一万军队,不仅能在途中保护臣和使团的安全,更能在谈判时,向周边国家展示我大明的实力和决心,让他们不敢轻易与纪纲勾结。”
朱棣看着方子言坚定的眼神,心中暗自思忖。
他深知方子言的忠诚和能力,也明白此次出使的重要性。
但一万精锐军队,着实不是一个小数目,一旦抽调,对边境防线和国内局势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方爱卿,一万精锐军队,这可不是小事。”
“你且说说,这一万军队该如何调配,又如何确保他们在不影响出使任务的前提下,不耽误其他战事?”朱棣目光紧紧盯着方子言,问道。
方子言早有准备,他条理清晰地回答道。
“陛下,臣建议从京城附近的卫所抽调精锐。”
“这些卫所距离京城较近,抽调兵力后,可迅速补充新兵进行训练,对整体防御影响较小。”
“至于在出使途中,臣会合理安排军队的部署,确保他们既能保护使团安全,又能随时应对突发情况。”
“一旦边境有战事,臣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配部分军队支援。”
朱棣听完,沉默片刻,缓缓说道。
“方爱卿,此次任务艰巨,朕便依你所奏,拨给你一万精锐军队。”
“你务必谨慎行事,揭露纪纲的阴谋,化解与周边国家的危机。若有差池,你当如何?”
方子言双膝跪地,郑重说道。
“陛下放心,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辱使命。若此次出使失败,臣愿以死谢罪!”
朱棣微微点头:“好,朕相信你。你且去准备吧,军队的调配,朕会让兵部尽快安排。”
方子言再次叩首谢恩,起身退下。
出征那天,天边刚泛起鱼肚白,京城外的校场上早已是一片肃穆而热烈的景象。
一万名精锐士兵整齐列队。
他们身着崭新的盔甲,在晨曦的映照下熠熠生辉,手中的长枪和长刀笔直挺立,闪烁着森冷的寒光
。这些士兵皆是从各军中层层选拔而来,每个人都身强体壮、目光坚毅,代表着大明军队的顶尖战力。
方子言身着一袭黑色劲装,外披大红披风,迈着沉稳有力的步伐走上高台。
他目光如炬,缓缓扫过台下的士兵,全场瞬间安静下来,只有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
“将士们!”方子言的声音低沉而洪亮,在校场上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