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虚不虚的,和他们殿下的名字没关系。
赵大郎叹了口气,“不这麽想还能咋?谁让他是我爹呢?”
赵顼就赵顼吧,反正没人会喊他的名字,他叫赵什麽都不重要。
登基大典之後,官家给长子改名并立为太子,次子赵仲乱改名赵颢,封东阳郡王,幼子赵仲恪改名赵頵,封乐安郡王,女儿们也都加上了封号,大宋正式进入新官家的时代。
朝中大臣的政治嗅觉非常敏锐,经过大半年的相处,他们终于意识到当今官家和仁宗皇帝不一样。
看上去脾气好没用,秋後算账更吓人。
皇帝不好惹,大臣们灵活调整底线,态度立刻就软了下来。
对于这个结果,官家表示非常无语。
他以为开年後要和朝中大臣们大战一场,都已经做好“满朝文武都和他对着干,政令发不下去,诏书没人搭理”的准备。
结果可好,他准备好了,大臣们那里没动静了。
行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朝臣听话不是坏事儿,希望他们能一直这麽听话。
官家不知道的是,朝中宰辅对他这个官家其实很满意。
不怕官家有脾气,就怕官家没脾气。
官家不是内廷长大的富贵皇子,他在宫里生活过,也在民间生活过,对朝堂政事有着他自己的看法见解。
皇帝年轻意气用事没关系,这样才更显出他们这些宰辅之臣的重要性。
如果官家对什麽事情都没有自己的看法,朝臣说什麽就是什麽,那对他们而言才是大麻烦。
他们要做的是有功于社稷的贤臣,而不是独揽权柄的佞臣。
好事成双,朝中暂时平静下来,西北边疆也频频传来捷报。
种谔种将军连下西夏六座城寨,狄青狄大元帅三战三捷攻下兰州,还拿下了屯有大量粮草的龛谷城,打的西夏兵马望风而逃,梁太後扛不住朝中压力不得不亲自派人到阵前求和。
留在西北边城的使节团终于等到出场的机会,一个个摩拳擦掌比西北军都激动。
大宋的将士们奋勇杀敌,他们也得唇枪舌战为国争光。
已经被大宋打下来的地盘别想再要回去,西夏没资格和大宋掰扯自古以来,非要掰扯的话连西夏都是大宋的,他们现在迷途知返放弃国号奉大宋为尊也来得及。
不过这事儿想想也不可能,梁太後以汉人的身份执掌西夏朝堂已经是举步维艰,她要真透露出放弃国号奉大宋为尊的想法,党项人能直接把梁氏一族给灭了。
没法靠嘴皮子灭国,能为大宋多争取点西夏特産也行。
今时不同往日,如今应该是西夏求着不和大宋开战,而不是大宋紧张兮兮的生怕党项骑兵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