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音未落,飞来的羽箭直冲面门。
更可怕的是,躲过去第一支躲不过去第二支,而狄大元帅保险起见直接三箭连发。
主将在战场上暴露位置可不是好事,要麽就和他一样大大方方的上战场,要麽就从头到尾躲好别出来,不然就可能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咻——
脑袋瓜和西瓜一样炸开。
狄青收好弓箭,朝城墙上的姚兕打了个手势,之後便是毫无悬念的包饺子。
西夏的情报工作太差劲,进攻荔原堡之前不更新荔原堡守军数量的坏处就是这样,对面可以围城,他们也可以反过来将对面围起来。
敌军主将愚蠢的暴露位置被狄大元帅干掉,战斗离结束只差把愿意投降的和不愿意投降的分成两拨。
愿降的老实待着,不愿降的大刀伺候。
小姚同学已经看傻了,这和他以前见到的不一样。
不是,他以为他爹打仗已经够莽的了,怎麽元帅的打法比他爹还要令人摸不着头脑?
还有这些拿着喇叭劝降的兵,啥时候安排的?
苏景殊委婉的回道,“我到荔原堡也不是单纯的当摆设。”
再强调一遍,大宋在西北的首要策略是招抚,打仗是下下策,他们的首选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就算两边已经打了起来,招抚策略的优先级也没有改变,且永远不会改变。
能把敌人忽悠过来肯定比真刀真枪出去打强,战争的伤亡对上位者而言只是数字,对军中的将士来说却是活生生的亲友弟兄。
所以狄大元帅打仗有个准则,能忽悠的时候尽量忽悠,不能忽悠的时候再照死里打。
很幸运,他新来的秘书是天字一号大忽悠。
苏机宜研究过西北各州的招抚策略後深切的意识到各军将领身边都缺个靠谱的政委,不是协助处理军务政务的监军文臣,而是负责思想纪律政治工作的政委。
大宋周边战事频发,戍边禁军的数量早已超过中央禁军,但是最精锐的捧日、天武、龙卫、神卫这上四军基本上不会离开京师,边地的禁军只有中下等禁军。
这年头戍边不是好差事,和流放来的罪人干差不多的活儿,可想而知心里都憋着气。
军中混日子的兵油子太多,临阵脱逃的不知凡几,士兵都不知道为什麽打仗,再好的将领也带不出来能打的兵。
边军一直在打仗还好,士兵在生死之间好歹知道拼杀,京城的上四军基本上没打过仗,估计只能在门面上扳回一局。
为粮饷当兵和为保家卫国当兵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状态,短时间内没法在军中开展教育工作,拿敌军来试试效果却没问题。
如果连西夏的军民都能被教化,同样的法子在大宋军中效果只会更加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