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寒之有些惊讶,心道军中不是都有专门负责整理文书的人吗?为什么会让他来弄这个?
常校尉似乎看出了他的疑惑,解释道:“负责整理文书的人家中有事,告了假。我实在是顾不上,交给旁人又不大放心。”
交给旁人不大放心,交给他一个十三岁的少年便放心了?
江寒之感觉这理由有些牵强,可当他翻开那名册时,瞬间就明白了。
这册子应该是文书初步整理的对内版本,包含了所有入营少年的名字、籍贯、家世,甚至备注了他们背后的家族牵扯。例如王泉的名字后头,便备注了惠妃侄子的字样,不用问江寒之的名字后头肯定也写了京西大营主帅之子。
这样的名册,他们内部留个底,好做到心中有数。可一旦让外人看到,就不大好了,容易引起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可能给他们扣上看人下菜碟的帽子。
但眼看训练要开始了,又必须有一份可以对外的名册。所以常校尉最后选择了把事情交给江寒之办,这少年虽然年纪小,却很聪明,这两日的举动又表明他是个懂得权衡利弊且有分寸的人。
“有问题吗?”常校尉问。
“没有问题,属下可以重新整理一份。”
“嗯。”
“敢问校尉,属下只抄录一份名单便可吗?”
“最好是做个新的簿子出来,方便我给每个人计分。”
“明白,属下做一份汇总的名单,再找一册空白的簿子,给每个人单独记一页如何?”
常校尉点了点头,那意思让他自己斟酌。
江寒之从常校尉的营房里出来时,便见祁燃正候在门口。对方见他出来,目光在他身上快速一扫,眉头这才稍展。
“说了什么?”祁燃问。
“让我给他整理一些文书。”
祁燃听了这话,知道江寒之没被为难,才算松了口气。
这天晚上,江寒之一直在想那本册子。
那册子上记录着每个少年背后的家族关系,看得出来先前的文书是费工夫做了一番调查的。武训营这么重要的地方,对每个入营的新兵进行背景调查,也在情理之中。
而这本册子对常校尉或许没什么大的用处
() ,对他来说却十分有用。
上一世他虽与营中的同袍相熟,却很少打听他们的背景。有了这本册子,他就能轻易掌握所有人背后的利益关系,谁家里靠着的是皇族,谁家亲戚在六部当差,谁家里有位当将军的舅舅……一应关系,一目了然。
这可省去了他不少功夫。
当初他就怀疑在北境对他下手的人,背后定是有别的牵扯,如今有了这本册子,应是能省去他不少的麻烦。
次日用过早饭后,江寒之便去了黑无常的营房,开始着手整理那本册子。
新入营的少年只有三百余人,要整理好名册其实并不难,若他加紧一些,一两日的功夫也差不多了。但江寒之有自己的私心,所以他故意放慢了速度,趁着黑无常不在时,把自己想要的名单先整理出来了。
他们这一批少年,在武训营结束后,有近半都去了北境。只因当时恰逢两国开战,少年人一心报国,自然想不了那么多,余下没去的多半是家中另有安排,或父母舍不得。
当时江寒之要去北境,要遭受过一些阻力。他家中已有兄长入了羽林卫,依着大宴国的律例,他完全可以不去战场,但他还是去了……
江寒之仔细核对了一遍名单,先是从中挑出了所有当年去北境的,又从中挑出了先锋营的亲信。最后经过筛选,只剩下了二十八个人。
他几乎可以确信,这二十八个人都在他的先锋营中。除去最后那一战殉国的,剩下的人多半都会跟着他去追击溃兵。
也就是说,朝他放冷箭的人,就在这二十八个人之中。
自今日起,他会逐一接近这些人,从中找出蛛丝马迹……
三日后,兵部派了人来武训营。
同来的还有新的制服和军靴,以及被褥等军需。
“好日子到头了,明天就要开始训练了。”成圆苦着脸道。
三皇子瞥了他一眼:“难不成整日让你吃饱了睡,那不成废物了?”
江寒之一边检查新领的制服和军靴,一边道:“我今日听到黑无常说,九月中旬的秋猎,营中会选出骑射好的人一起参加。所以这段日子,咱们可能会练骑射。”
“秋猎有什么意思,拿了头彩也不过是赏个刀啊弓啊之类的,没劲。”三皇子摇了摇头,“江洄,你不会想去吧?”
江寒之不知想起了什么,看向祁燃,问道:“你想去吗?”
“为什么不去?”祁燃道:“到时候拿了头彩送给你。”
江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