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是洛阳所在的洛州人,家里排行老四,他的曾祖和高祖,都是北魏的太守,管着一郡之地。
他的父亲在隋朝,虽然只是县令,但到了玄奘这一代,就是相当于官四代、官五代。
玄奘五岁的时候,大业三年父亲死了,这在当时正常,隋炀帝不折腾手下官员才奇怪。
十岁的时候,大业八年,母亲因为独自带着四个孩子,操劳过度也死了。
十岁的玄奘,就跟着出家的二哥去了寺庙,一起学习佛家经典。
往后三年,他都住在净土寺,深受佛学思想影响。
如果上官仪是神童,那法琳就是神童中的,神童。
如果法琳是神童中的,神童。那玄奘就是,神童中的,神童中的,神童!
法琳那个过目不忘,在玄奘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玄奘的记忆力,要用战国时期,苏秦的“走马观碑”来形容。
法琳还要一页一页的翻着看,玄奘是余光瞟一眼就记住。
这种超神的本事,让才在净土寺待一年的玄奘,光是看的经书就比他的二哥还多。
二哥一看,我这四弟天生就是读书的料啊,就请求主持收下玄奘。
可是玄奘这会儿才十一岁,连成年都不是,怎么能收下呢?
而且主持觉得,这孩子才十一岁,也不是自愿的,更不能收了。
可是过了两年,主持就不这么觉得了。
因为玄奘这两年,几乎把整个净土寺的佛经都记住了,倒背如流。
而且在玄奘十三岁的时候,他自己就主动请求当和尚,还是剃发,不是“在家居士”。
主持问玄奘出家的目的?
玄奘说:
“我想承如来远志,弘扬佛法。”
住持一看,这不就是妥妥的与我佛家有缘吗?
而且小小年纪就志向高远,长得又白又俊俏。
再不收下,就耽误孩子成佛了。
当天就给十三岁的玄奘,剃发出家。
玄奘第二天就问主持:
“我们寺庙还有没有佛经?我都看完了,找不到一本没看过的。”
主持说玄奘只是会背,但是不理解,现在入了佛门应该学习理解佛法。
接下来的时间,玄奘深刻贯彻一句俗话:变秃了,也变强了。
他不仅是走马观碑的记忆了,学习起佛法来,更是废寝忘食。
正儿八经的,比你聪明又比你努力。
仅仅两年,十五岁的玄奘就能代替他的师父,给师兄们讲解经文。
十六岁,玄奘的师父就自然不如玄奘,全净土寺没一个敢说自己比玄奘还懂佛法的。
在净土寺无敌的玄奘,就在洛阳到处参学,很快整个洛阳的和尚都自愧不如!
玄奘听说,中原有个很厉害的寺庙,里面高僧和大法师一大堆。
玄奘就开始出发,往中原走去,那是一路走,一路参学。
这一路,玄奘不仅学习到了更多的佛法,也见识到了更深刻的佛法理解。
在中原的寺庙,认识了上官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