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他们又不算是说了谎话,因为他们确实是见到了上官仪,只不过身边站着蜀王,所以先和蜀王打招呼。
而且玄奘的第二句,其实是说,蜀王殿下回船屋吧,上官仪可以和我们去寺庙叙叙旧。
因为蜀王根本不懂佛法,他肯定不会为了什么讨论佛法,而跟两名和尚去寺庙。
就连法琳和上官仪,都在心里赞叹玄奘的说话艺术。
既给了蜀王面子,又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尤其上官仪,在心里对玄奘用的“本来”二字更是佩服。
他是从小就读的儒学经典,儒学的说法方式,就是委婉的表达的目的。
“本来”二字,看似是和对方说明原因,但其实是表达自己的目的坚定。
懂得人都听的出来,这是以示弱的方式,让对方让步。
一般人如果先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但一听到“本来”二字,就会觉得是自己打扰了对方。
比如,某建房被房主的儿子租出去了,但是房主是打算留给自己即将来的朋友住。
当房主带着自己的朋友回家,看到儿子已经带着租房人在看房,而且都付了定金。
房主就能说:我本来,是想把这间留给好友的,既然你已经付了定金,那就住下吧,我让朋友去外面自己找。
房客就不好意思继续租房子,自己提出重新去找,反正也不是只有他家出租。
但这是儒家的思想,建立在人人都互相谦让,人人都互相讲礼,人人都互相礼让的情况下。
像李恪这样,不在乎这些繁文缛节,细枝末节,性格直爽的人,可听不懂这里面的小心思。
李恪本来就对玄奘好奇,既然玄奘都说邀请自己,那自己就去寺庙坐坐吧。
“既然如此,那我们就去寺庙吧,反正我在船上都待一天了,正好下去走走。”
玄奘和法琳本来就是佛学大师,不排斥蜀王也去。
对方的身份摆在哪里,天下都是他家的,想去哪里都行。
李恪一行人下了船,来到路边的寺庙。
抬头一看,门上的匾额写着三个大字。
“渡,蝉,寺。”
两边还贴着一副对联。
上联的最后一个字,是平舌。
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翘舌。
按照自古以来的写作书法,是从右往左。
所以两边的对联分别是
右上联:
知来去,了烦恼,禅心向佛观自在。
左下联:
明舍得,悟菩提,蝉意参经证涅盘。
李恪看到“蝉”这个字,心里的厌烦之情就表露在脸上。
上官仪看到小殿下的表情,就不解的问:
“殿下是对这副对联有什么看法吗?”
喜欢我大哥是太子,你敢惹我?请大家收藏:(www。aiquwx。com)我大哥是太子,你敢惹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