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题太难,也不是没法入手,而是这题目让他不知道该说什麽好。
一般来说,策论和诗赋一样命题范围都非常广,经史子集无所不出,有时候还会结合时务,全看出题人和官家的想法。
足足五道策论,正常情况下出题人在命题时,都会将三种策都囊括在内。
经义策,从儒家经典里出题,考基本功;子史策,考学子对历史事件的理解,看考生能不能以史为鉴;时务策,以时事政务为主要内容,看考生是不是只会刻板读书而不能灵活运用。
三种策论各有侧重,只这一场下来就足以吧考生的水平摸的清清楚楚。
今年的五道策论,第一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第二道《浮费弥广》,第三道《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第四道《安国强军之道》,第五道《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桓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何也?》。【2】
五道题凑在一起,官家的心思昭然若揭。
哦,不对,昭然若揭是贬义词,不能用在官家身上,反正就是懂的都懂。
五道策论,一道重点在“新”,两道重点在“钱”,两道重点在“强”,很好,看出来官家想迫切的解决大宋又穷又弱的局面了。
——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这句出自《诗经·大雅·文王》,《孟子》里也引用过这句。
周虽是古老的邦国,但却承受天命建立新王朝。
周文王不拘泥于旧制,采取新法富国安民,孟子引用这句的时候也是劝国君不要死守旧规,要像周文王学习,发现问题就改革自新,如此才能使国家富足百姓安康。
懂,官家这是想推行改革,顺着官家的意思写就行。
後世关于宋朝三冗两积的讨论不少,他上学的时候也曾听过不少大家讲宋朝,当时听的时候浮于表面,可再加上他这些年在大宋的亲身经历,真让他放开了写五道策论的纸答这一道题都不够。
後面《浮费弥广》和《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这两道,巧了,他都挺熟悉。
先前他二哥的文章里写过“浮费弥广”,後面重点写的是冗兵冗官,如此才导致国家冗费,他们俩当时还讨论了半天是开源更重要还是节流更重要。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出自《论语》,意思是百姓如果富足了,国君怎麽会不富足?百姓如果不富足,国君怎麽会富足?
主要讨论的是“富民”,答起来不算难,熟读《论语》顺着儒家的富民之道往下写就能写出一篇策论,但是却不好写出彩。
官家和朝臣都熟读四书五经,《论语》上写过的他们都知道,那麽多朝臣都没法真正让百姓富足,考生埋头苦读数十载,大多都不曾发愁过柴米油盐,他们能提出什麽有见地的看法?
所以这道题看似简单,但是更像是拦路虎绊脚石,比上面几道都难。
至于最後两道《安国强军之道》和《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桓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何也?》,这就更直白了。
前者直接就是安国强军之道,後者是问晋武帝司马炎独断而灭吴统一天下,前秦苻坚独断而淝水之战失利亡国,齐桓公任用管仲而称霸,燕王哙任用子之而导致燕国大乱,为什麽国君采取同样的方法而结果大不相同?
嘶,不好写,也不好写。
但是他喜欢。